前幾天,你的朋友圈被五顏六色的圖片刷屏了嗎?遠遠看去,手機屏幕上沒有了微商的廣告、沒有了家庭群里長輩轉發的中醫養生,就連渡康醫療器械公眾號關于影響高考成績的小知識,都被一片彩色圖片淹沒。遠遠看去,五光十色,瞬間有了置身天線寶寶片場的錯覺:
在微博上,也占據了熱搜位,引來大量討論:
比如小渡,經測試主導色就是橙色:
竟然慧眼識英雄,發現了小渡是如此的優秀。都這么夸我了,不得不感嘆一句,準!
事情的結局,以網易云性格主導色鏈接被微信屏蔽,用戶點擊相關鏈接將提示“已停止訪問該網頁”。屏蔽頁面顯示,網易云性格主導色頁面“包含游戲、互動測試內容,被多人投訴,為維護綠色上網環境,已停止訪問結束。
如今,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,網絡上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心理測試、性格測試甚至精神疾病的診斷。此次網易云刷屏的背后,正反映了某種“流量密碼”。有些人對此深信不疑,也有很多人對此抱有懷疑。我們不禁要問:這些測試真的準確嗎?
首先,這類網絡測試多取材自知網論文、心理期刊、入門的基礎心理人格量表,本質上是非專業的。對于量表篩選方面并不嚴謹,經過簡單編碼框架搭建后即發布測試。和專業測評系統相比,其采取的常模、統計方式和參考標準、判別維度都不盡相同,進而給出的分析報告會產生云泥之別。
還有些測試結果采取“一刀切”的方式,高于多少分即是有問題,低于多少分即是沒問題,評判的方式過于主觀。甚至某些測試,直接采取隨機算法的標準,一模一樣的答案可能會給出各式各樣的結果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測試結果的準確度。
說到這里,也許有的小伙伴會問:可是我在做一些測試的時候認為說的很準,非常符合自己呀?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心理學現象——巴納姆效應。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,并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并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,即使內容空洞。在星座、傳統星相學、占星術、塔羅牌、風水算命等領域,自古以來都有巴納姆效應的應用。小渡現在就可以給大家算上一算——想必大家一定是餓了會吃飯的人吧?
如果需要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進行測試,一定要去專業的醫院,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配合專業的儀器進行測評。
心理CT測評、心理指導、心理分析、心理訓練多位一體,突破了學校團體測評的瓶頸問題。答題器采用有感有聲設計,帶給受測者優秀測試體驗,精選7大評估模塊,近三年經過修訂的本土化常用量表,經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驗證背書。適用范圍廣、操作方式人性化、輸出報告多樣、診斷功能獨到、數據管理完善。省去了大量人工環節,體現了渡康醫療優化診療、優化服務、專業有效的核心理念。